English

生化学家的第二职业

1998-01-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张川杜 我有话说

去年12月,对于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来说正是盛夏季节。记者驱车前往堪培拉近郊的一个农场去参观。由于天气炎热、气候干燥,沿途牧草一片枯黄。车一进入农场,眼前展现的却是满目葱绿:苹果树上果实累累,水灵灵的蜜桃芳香四溢,蔬菜园里绿油油一片;透红的西红柿,嫩脆的黄瓜,令人垂涎欲滴。

农场的主人名叫班克森,是澳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昆虫部粮食储藏研究所所长,著名的生物化学家。这样一个在澳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都颇有名气的科学家,在政府拿着“旱涝保收”可观年薪的同时为什么还不辞辛劳地从事着第二职业?我们对班克森先生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

班克森在他农场简陋的办公室里指着墙上挂着的农作物栽培和生长图用他在研究所里惯用的授课方式回答着我们的提问。他说,农业在澳大利亚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物收获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做到丰产又丰收;在出口过程中如何保持农产品的品质,是粮食储藏研究所担负的主要课题。作为科研机构,研究所有一整套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工作机制,但是对班克森个人来说,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因此,他萌生了开一块“自留地”,进行个人学术研究的念头。他从事的是生物化学研究工作,有些不成熟的项目暂时在国家级的研究机构里无经费保证或排不上号,而在他自己的农场里完全可以自己做主。比如苹果的栽培和生产,全澳目前的技术都是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至今尚未有更好的办法。他农场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生态农业,采用非化学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在一块杂交苹果试验田里,他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虽然目前其产量不如施用农药的田块,但苹果的质量非常好,上市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作为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同时又是一个私人农场主,他是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呢?班克森说,他是完全公私分明的,他当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所的工作上。粮食储存研究所在他的领导下,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他个人在澳科研中的成果和成就,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他兼任着联合国计划发展署、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一些职务。班克森说,他决不把研究所正在进行的或尚未推广的成果利用职权挪为私用,决不利用研究所的设备和财产为自己的农场服务。这位科学家说,有些新成果研究出来后,在推广过程中要费一番功夫,有些农民并不相信,他往往先在自己的农场里使用,农民们看到成效才纷纷来取经,他的农场成了新技术的示范田和推广站。他说,作为科学家,把最新科研成果传授给农民,是他的神圣职责。

班克森在1984年靠向政府贷款,购买了四公顷土地开办了他的农场。他说,严格来说,农场的大小事务全由他已退休的妻子管理。平时农场就他们夫妇俩人,在农忙时也雇人帮忙。他每天早晨5时起床,8时30分到农场干活,10时准点到研究所上班。节假日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农场度过的。不过,一旦他外出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农场只好扔给妻子了。

班克森先生不避讳农场的良好经济效益。他说,由于农场出产的是绿色环保食物,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附近的商店非常乐意销售他的产品。像其他人一样,这位科学家同样须向政府纳税。尽管如此,仅5年功夫他就还清了贷款。他不愿透露农场每年的具体收入,但他说,靠这个农场,他供两个儿子在英国留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